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5篇
  免费   645篇
  国内免费   630篇
测绘学   405篇
大气科学   575篇
地球物理   914篇
地质学   1865篇
海洋学   69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69篇
自然地理   85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325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304篇
  2010年   279篇
  2009年   273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290篇
  2006年   297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Discovery process modeling has gained wide acceptance in the Chinese exploration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a variety of discovery process model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prediction of undiscovered petroleum resources at the play level in sedimentary basins in China. However, challenging problems have been encountered, particularly when one method alone has been applied to small plays in nonmarine sedimentary basins or in plays with an unusual order of discovery wells.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gotten by using the lognormal discovery process model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 and the geoanchored method for three petroleum plays in basins with different geologic settings. Although the predicted shapes of the parentsize distributions which use these two models, were not always similar, the expected values of the total resources and the number of fields (pools) to be discovered are comparable. The combined use of two discovery process models in the same play compensates for the weaknesses in one method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and vice versa. Thus, more reliable estimates are the result.  相似文献   
132.
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及预测图编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区域地质灾害预测是地质灾害研究的难题。本文运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价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将全国剖分为2700个单元,对地质灾害进行现状评价,并与已数字化的地质灾害图件进行单要素叠加,编制了全国地质现状等值线图,在现状评价基础上,对地质灾害进行趋势预测,将降雨条件、区域地震活动、区域地壳稳定程度、区域岩组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作为区域地质灾害演变的因素,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综合评判,编制了1:600万中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图。  相似文献   
133.
区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区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对于国家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制定减灾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区域地质灾害三个层次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即基于自然属性的地质灾害研究、基于风险分析的地质灾害研究和基于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的地质灾害研究。作者认为, 运用GIS技术, 将这三层次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 是进行区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的有效途径。本文最后介绍了1∶600万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图编制的思路与成果。  相似文献   
134.
黄理兴  陈平 《岩土力学》1996,17(4):70-77
介绍了安阳电厂冷却塔碎石桩复合地基静载、动力触探、瑞利波法系列原位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冷却塔地基加固与改良效果及施工质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5.
通过对地震时人员死亡、受伤、房屋破坏和直接经济损失4个灾害损失指标的函数转换,使得用不同的损失指标判别灾害等级的标准取得了统一.然后,应用灰色聚类方法划分地震灾害等级,并用灰色关联度排序方法对不同的灾情进行分析比较.同时还对1966~1983年我国大陆7次重要地震和1995年我国大陆17次地震进行了灾害等级划分和不同灾情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基本可定量准确地评价地震灾情  相似文献   
136.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已经在一些国家的民用领域得到应用。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来收集地震损失评价所需要的各类城市信息不仅高效和有较好的时间分辨率,而且它可以减少以往所必需的大量的代价高昂且费力的城市调查。基于在印度城市台拉登所做的研究,讨论了如何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城市特征识别的一些问题,同时也简单论述了利用GIS/RS软件综合所得的数据以便用于地震损失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7.
2002年甘肃玉门5.9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12月14日甘肃玉门发生了5.9级地震,造成了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工程设施的破坏。震后开展了地震现场考察与震害评估工作,在充分了解灾区概况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产业支柱、人口及建筑物现状的基础上,将灾区划分为七个评估区,完成了66个点的震害抽样调查工作,根据地震灾害损失现场评估系统EDLES的要求,建立了有关数据库,做出了比较科学切合实际的经济损失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38.
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法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善峰  张进德 《地质通报》2004,23(11):1153-115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初步探讨了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思路。参照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列举了矿产资源规划的类型;依据《环评法》第七条和第八条,阐明了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规划所对应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的要求;提出了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并简单地探讨了2种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9.
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是以第四纪冰川遗迹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国家地质公园。本文对公园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概要介绍,并对其作了定性评价,认为园区内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功能齐全,极具科考、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0.
Wetland mitigation banking is an American neoliberal environmental policy that has created a functioning market in `ecosystem services', commodities defined using the holistic measures of ecological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arket is discussed as a project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defined as the nation-state's regulation of ecological relations within its territory towards stabilizing capitalist relations of power and accumulation. I argue that the wetland banking industry serves as a bellwether that presages problems that other strategies of neolibe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will experience. Ethnographic,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data from the Chicago-area wetland banking industry inform a discussion of two major obstacles to neoliberal strategy: the problem of relying on ecological science to define the unit of trade, and the problem of aligning the somewhat independent relations of law, politics, markets and ecosystems across an array of spatial scales. Theoretical guidance is sought from recent work on `social natures' and from the Regulationist approach to i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